咨询热线:
400-1635661
中/
一直以来,光伏行业唯一的主旋律就是降本增效。眼下,随着P型PERC电池接近效率极限,拥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N型电池技术被称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。
具体来看,N型电池技术主要分为TOPCon(全称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 solar cell,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)、HJT(全称Heterojunction Technology,异质结技术)和BC(全称Back Contact,背接触电池技术)技术等。
那么这些N型技术中,究竟哪个技术是接棒P型PERC(全称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,是目前占据市场主流的光伏电池技术路线)技术的下一代主流光伏技术呢?
隆基绿能“下场”BC技术
BC技术从“小众”走向“市场热点”,并再次掀起行业关于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路线的讨论狂潮,均始于光伏龙头隆基绿能(601012.SH)“下场”BC技术的消息。
近日,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公司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官宣,接下来公司的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。在接下来的5~6年,BC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,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。
BC电池,是一种将PN结和金属接触都设于太阳电池背面的光伏电池,可以与PERC、HJT、TOPCon等技术结合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。
谈及选择BC电池技术路线的原因,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,目前多种技术路线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指向BC电池技术。过去BC电池结构工艺复杂和成本高的原因制约了BC电池的发展。但是目前,BC电池技术对隆基来说已经成熟,和各种技术路线比,其竞争力已有所显现。
“目前公司的BC产品已处在稳定可量产阶段,未来会继续提高良品率和整体效率。”钟宝申表示,截至目前,公司每月可以稳定生产1.5GW以上,到年底每月可以提高至2.2GW以上,到今年12月,折合年度量产产能约为30GW。
目前BC技术方面的主要玩家除了隆基绿能便是爱旭股份(600732.SH)。爱旭股份组件最高效率高为24.27%,隆基绿能的HPBC(高效背接触电池技术,属于BC技术路线一种)产品达到23.3%。
BC技术路线产品正面无栅线的外观特点使得BC产品在更注重外观的高溢价的海外分布式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。比如,今年6月与8月,BC路线的爱旭股份(600732.SH)分别与欧洲光储分销商德国Memodo集团、荷兰光伏服务商LIBRA签订了1.3GW和650MW的供货协议。
回归成本问题
从实验室到大规模走向量产实现商业化,最重要的一大因素就是经济性——成本问题。
关于这三大广受讨论的N型电池技术——TOPCon技术、HJT技术和BC技术中,究竟“谁”的成本表现更佳,“谁”能更好地平衡效率和成本这笔帐,业内众说纷纭。
“BC电池设备的成本要低于HJT。”隆基绿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心总裁吕远告诉记者,隆基的BC电池设备已经实现全面国产化,有一些是自己投资的设备企业供应,有一些是合作企业供应。目前设备供应商名录还处于保密阶段。
“BC技术降本路线清晰,没有明确的难题。”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、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文忠表示,在HJT和TOPCon的较量中,HJT暂时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高,其中也包括设备的初始投资成本高。在设备方面,BC电池已完全实现国产化,BC设备的初始投资成本比HJT更低。
“押注”TOPCon技术路线的晶科能源认为,工艺步骤复杂和降本困难是BC的主要劣势。“比如在银浆的降耗、硅片的薄片化方面,BC的降本非常困难。”该公司进一步表示,BC未来两三年和TOPCon的成本差异在0.1元以上的差异。
记者还注意到,另外一家坚持BC路线的组件企业爱旭股份在今年的中报中提到成本的问题。该公司表示,力争在2024年6月实现ABC(爱旭股份所生产的BC电池的名称)电池成本和TOPCon打平。
BC技术能在中国发展起来,龙头的带动效应不可忽视。在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发挥之下,BC技术一定能够快速发展起来,并将超过传统电池的扩产速度。
为此,沈文忠判断,BC技术的发展不会像前十年那么缓慢,未来十年,一定会发展得更快,市场前景非常好。
光伏技术迭代前线:揭秘HJT、TOPCo和BC的未来战场
2024-03-21
1. TOPCon电池步入推广红利期,多路线并存加速差异化竞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晶硅电池一直是光伏市场的主导技术,因其成熟的生产工艺、较高的能效比和相对较长的使用寿命而受到青睐。晶硅电池主要包括单晶硅
大动作,光伏巨头将新增10GW BC高效太阳能组件产能
2024-03-15
BC技术作为多种新型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之一,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,带来更多有效发电面积,从而提高光伏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。 01、BC技术发展 在这个高科技快速发展,能源越来越
太阳能电池片切割技术
2024-03-14
太阳能电池片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核心组件,其切割技术直接关系到太阳能产业的效率和成本。太阳能电池片的切割是指将硅晶片切割成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小片,以便组装成太阳能电池板。切割后的电池片需要具备高效的
BC新闻快报|隆基推出双面双玻BC组件 产业进程有望提速
2024-03-12
近两年,分布式光伏在新增装机中占比近半,且每年以较高比例持续发展,围绕分布式产品布局也是组件厂业务重点。在山东分布式光伏展会上,隆基绿能发布首款基于HPBC技术的双玻组件,并主打“耐湿热”性能,将
一直以来,光伏行业唯一的主旋律就是降本增效。眼下,随着P型PERC电池接近效率极限,拥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N型电池技术被称为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。
具体来看,N型电池技术主要分为TOPCon(全称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 solar cell,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)、HJT(全称Heterojunction Technology,异质结技术)和BC(全称Back Contact,背接触电池技术)技术等。
那么这些N型技术中,究竟哪个技术是接棒P型PERC(全称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,是目前占据市场主流的光伏电池技术路线)技术的下一代主流光伏技术呢?
隆基绿能“下场”BC技术
BC技术从“小众”走向“市场热点”,并再次掀起行业关于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路线的讨论狂潮,均始于光伏龙头隆基绿能(601012.SH)“下场”BC技术的消息。
近日,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公司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官宣,接下来公司的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。在接下来的5~6年,BC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,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。
BC电池,是一种将PN结和金属接触都设于太阳电池背面的光伏电池,可以与PERC、HJT、TOPCon等技术结合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。
谈及选择BC电池技术路线的原因,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,目前多种技术路线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指向BC电池技术。过去BC电池结构工艺复杂和成本高的原因制约了BC电池的发展。但是目前,BC电池技术对隆基来说已经成熟,和各种技术路线比,其竞争力已有所显现。
“目前公司的BC产品已处在稳定可量产阶段,未来会继续提高良品率和整体效率。”钟宝申表示,截至目前,公司每月可以稳定生产1.5GW以上,到年底每月可以提高至2.2GW以上,到今年12月,折合年度量产产能约为30GW。
目前BC技术方面的主要玩家除了隆基绿能便是爱旭股份(600732.SH)。爱旭股份组件最高效率高为24.27%,隆基绿能的HPBC(高效背接触电池技术,属于BC技术路线一种)产品达到23.3%。
BC技术路线产品正面无栅线的外观特点使得BC产品在更注重外观的高溢价的海外分布式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。比如,今年6月与8月,BC路线的爱旭股份(600732.SH)分别与欧洲光储分销商德国Memodo集团、荷兰光伏服务商LIBRA签订了1.3GW和650MW的供货协议。
回归成本问题
从实验室到大规模走向量产实现商业化,最重要的一大因素就是经济性——成本问题。
关于这三大广受讨论的N型电池技术——TOPCon技术、HJT技术和BC技术中,究竟“谁”的成本表现更佳,“谁”能更好地平衡效率和成本这笔帐,业内众说纷纭。
“BC电池设备的成本要低于HJT。”隆基绿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心总裁吕远告诉记者,隆基的BC电池设备已经实现全面国产化,有一些是自己投资的设备企业供应,有一些是合作企业供应。目前设备供应商名录还处于保密阶段。
“BC技术降本路线清晰,没有明确的难题。”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、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文忠表示,在HJT和TOPCon的较量中,HJT暂时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高,其中也包括设备的初始投资成本高。在设备方面,BC电池已完全实现国产化,BC设备的初始投资成本比HJT更低。
“押注”TOPCon技术路线的晶科能源认为,工艺步骤复杂和降本困难是BC的主要劣势。“比如在银浆的降耗、硅片的薄片化方面,BC的降本非常困难。”该公司进一步表示,BC未来两三年和TOPCon的成本差异在0.1元以上的差异。
记者还注意到,另外一家坚持BC路线的组件企业爱旭股份在今年的中报中提到成本的问题。该公司表示,力争在2024年6月实现ABC(爱旭股份所生产的BC电池的名称)电池成本和TOPCon打平。
BC技术能在中国发展起来,龙头的带动效应不可忽视。在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发挥之下,BC技术一定能够快速发展起来,并将超过传统电池的扩产速度。
为此,沈文忠判断,BC技术的发展不会像前十年那么缓慢,未来十年,一定会发展得更快,市场前景非常好。
下一条:“光伏茅台”BC电池...
© 2024 188金宝搏品牌新能源(湖北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